承师道育新人,以古典文学涵养青年学子心灵

新闻要闻 2025-09-15 01:51:20 362
https://flv1.gmw.cn/gma/20250910/20250910162853640_6114.mp4

  数字时代,承师如何为师?道育如何育人?正值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,有关教育家精神与师道传承的新人学心祁奚之荐网思考,再次成为教育界关注的古典焦点。

  从2001年至今,文学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、涵养博士生导师谢琰在这所百年学府已度过二十五载春秋。青年从求学到执教,承师他在师道传统的道育浸润中,不断深化对育人使命的新人学心祁奚之荐网理解。

  师道在爱书、古典爱教师、文学爱中国中延续

  “北师大涌现过众多文学研究大师。涵养我曾见过启功、青年郭预衡和聂石樵三位先生。承师而我的导师郭英德老师,正是启功先生的弟子。”谢琰表示,置身于这样的学术传统,他时刻感受到师道传承的厚重与温暖。

  谢琰将这一传统凝练为三个关键词:爱书、爱教师、爱中国。关于“爱书”,谢琰谈道,启功先生曾言“一日不读,一日不食”,聂石樵先生则说自己这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:念书、教书、写书。

  “教师”这一身份,在这些先生心中具有至高地位。谢琰介绍,启功先生的名片上只印有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启功”的职务信息。教师、教授的身份,对他而言是最重要的头衔。

  “爱国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,既可以用情感去爱,也可以用智慧去爱。”在谢琰看来,这几位师长以及老师的老师,他们不自觉之中都在践行、去寻找中国人独特的话语体系、中国人独特的故事、中国学术的独特的气派。

  “这些老先生共同形成了爱书、爱教师、爱中国的传统,我也在这种传统中得到浸润和涵育。”谢琰说道。

  厚植精神力量 涵育时代新人

  面对当今的青年学子,谢琰观察到两个显著特点:一是这些学生的个体化突出,自我意识强,善于处理人机关系胜过人际关系;二是他们生于盛世、长于盛世,精神世界缺乏足够的张力,对差异性和紧张感的体验较少。

  针对这些特点,谢琰提出了以下两点育人思考。

  “温柔敦厚,诗教也。”谢琰表示,通过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,可以让年轻人的情感变得博大深厚。“我们的文学教育要特别能够往心里去、往情感上走。我们要把诗讲透、讲感人、讲到让人身临其境。”

  另一方面,他认为,越是现代感充足的一代人,越需要古典输入的滋养。让学生了解现代生活之前人类经历的各个阶段,可以为其精神注入差异感、历史感与思想张力,避免精神世界变得扁平、单极和偏执。

  “如何让下一代成为情感与理性兼备的完整的人,既保持性情真诚,又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张力,这是我们这一代学者和教师需要不断思考、努力的方向。”谢琰说,这也是他这几年一直在思考和努力的两个方向。

 

光明网微光工作室出品

记者邱晓琴 张晓荣

[ 责编:杨帆 ]
本文地址:http://fushun.hackpro.cn/html/82e48199436.html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全站热门

日本80%汽车零部件制造商拟将关税成本转嫁给车企

日本34家污水处理厂污泥中检出有机氟化合物

西方绝不能再抹去中国在二战中的地位

绿色、创新、活力串联起城市转型脉络 勾勒老工业城区鲜活生活新图景

外交部:希望美方同中方一道 发挥好中美经贸磋商机制的作用

友情链接